Pages

Powered By Blogger

Tuesday, 22 December 2015

巫统史观的意识型態机器

巫统大会过了,巫伊结盟来了,就连所谓的「第二刘蝶广场」也开张大吉了。净选盟的滚滚五十万黄潮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狗熊,反而三几十人的红潮突起,从巫统大会的「小红书」开始红起,还烧到了「大家购物中心」。背后的「那些事儿」,也和巫统的权力保卫战息息相关。

从警方到公务员系统,甚至大部分的马来群眾都默默的认可了「巫统史观」的核心价值;否则,国阵和在野党222位国会议员当中,竟无一名马来议员公然反对「第二刘蝶广场」之设,也足以教人拍案惊奇了。
非马来人在「巫统史观」底下,固然被列为「外来者」和二等公民,马来人思维更深陷巫统史观的隱形监狱,只能在巫统、伊斯兰党和公正党打转;一日不打开牢笼,巫统即使败选,巫统史观仍然主宰了绝大部分马来人的心灵。

而打造巫统史观的四大神器,就是教科书、干训局、马来报与博物馆。清真寺的作用反而被高举宗教旗帜的伊党掌控了,尤其是巫统没有一位在精神、道德上足以作为典范的「魅力型领袖」,更是如此。

马来人与土著佔大马人口60.3%之谱,但在大马的环境,却是「一个土著,各自表述」;非穆斯林土著与穆斯林土著的命运並不一致,就连拿政府工程和 申请奖学金也有不同的待遇。教科书对「非穆斯林土著」的题材著墨不多,以致不少大马人仍然把土著、伊斯兰教视为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」,实在是大错特错。把 「非穆斯林土著」列为土著,旨在强化巫统史观之论述,既土著是大马的主要人口,是真正的主人。

即便是马来穆斯林,在巫统史观主导下,他们只能在单一的教科书中接受巫统「建党建国」的伟大论述,没有机会理解英殖民时期的其他马来政治运动,如马 来左翼和马共的歷史。大多数华人青年知道陈平是马共总书记,大部分马来人却不知道马共主席是一名叫阿都拉西迪的马来穆斯林,马共还有一支以马来人为主的游 击队(第十支队)。官方教科书里的马共,几乎成为华人专属,与马来人无尤,这在识者眼中当然是一大笑话,但却是官方想要达致蒙昧群眾的手段。

官方教科书如此,马来民间也鲜有不跟巫统史观唱反调的歷史读本,长期以降,思想定格,也难以突破意识型態的牢笼,「只有巫统能维护马来人」的政治口 號也就被植入脑海,成为马来人的集体记忆。308,505两届大选的马来选票仍控制在巫统手里,与此息息相关。许多马来人仍然无法想像,没有了巫统以后的 世界;可见巫统史观荼毒之深。

教科书己將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划分为不同的马来西亚公民,政治口號搞再多的1Malaysia,也就无法取信于人。说到底,这不过是一种博取选票的公 关手段。也因此,在政客和跟班高唱「一个大马,以民为先」,扮起白脸的时候,长期宏扬巫统史观的国家干训局(BTN)也就扮了黑脸,宣称华人与印度人为 「外来者」,两路夹击,软硬兼施。

干训局是国家机构,干的却是党务;吃的是公粮,吐的是党话。它长期向大学生和公务员搞思想工作,宣扬马来人主权和贬低其他族裔的地位,形同巫统史观的宣传机器,在资讯时代终于踢到了铁板。不愿接受洗脑的学员甚把內容放上YouTube,揭翻了底牌。

自此,巫统史观也就受到非马来人青年的挑战,也影响了国阵的政治版图;马来青年奔向火箭的动作,更是对巫统史观开了一枪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